为什么你看到孩子闲下来就发慌?中式父母焦虑的根源终于找到了

作者:主创团·猪妈妈朋友说,自从周围孩子上小学,小区每天传出的声音都特别规律。先是大清早会有孩子准点开启晨读,再是一到晚上,就会传来家长辅导孩子作业,或断断续续的练琴声......偶尔还夹杂家长或急切、或焦躁地摔打、怒骂,以及孩子的哭泣声。有时,她听到别家训斥孩子,会想“哎呀,这何必......”但闻见优美的乐器音、朗朗的读书声,又有些“心慌”:“我家这个居然还在吵着要看动画!”“不多学点,真怕耽误孩子。”相信很多中式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(现在已是父母),都有这样的感受:我们从小就被教育“要眼里有活儿”——没事不能干杵着,赶紧去把衣服收了;别人收拾碗筷,你不能看着,快去把桌子擦了;数学练习做完了?难道语文也学好了吗......在这种教育模式下,潜意识里我们会认为“只有劳动/学习,才有价值”,如果别人在做,你在玩,肯定不对。结果哪怕累死,哪怕事儿已经干完了,也很难放松。如今成了父母,我们也会下意识“见不得”孩子闲着;要是再来个“别人家的孩子”一对比,就会更看孩子“不顺眼”——又忍不住吼了孩子几句,赶紧给孩子买点新书,报了新的课外班,一不小心就把孩子的日程填满了......这里也不是想说父母都是错,而是我们得注意:在“为孩子好”的同时,千万别将自己内心的恐惧、不安,加注到了孩子身上。过度担心,对孩子是一种“诅咒”一位网友分享:她大女儿15岁,上中学后,身体开始频繁出问题,先是肠胃不适,后又睡眠不好。遇到这种情况,我们可能会建议:多让孩子注意饮食,晚上别学太晚,注意帮孩子疏解压力。一开始,她也以为是孩子学业忙、压力大导致。可调整了好长时间,都没好,她才慢慢意识到,或许是自己的问题。原来,这位网友从小学开始,就有比较严重的肠胃病,而且还长期睡眠不好。所以,在养女儿的过程中,她一直都特别在意孩子的睡眠和饮食。从女儿上小学起,她就对其饮食严格要求。上桌要准时、饭菜肉要均衡,吃饭要细嚼慢咽。如果女儿没按要求,或偷偷吃了什么,她就会比较紧张,忍不住批评女儿。晚上睡觉也是,女儿爱晚睡,她就一个劲儿跟她说,晚睡对身体不好;女儿不听,她就忍不住焦虑、发脾气。结果,她的过度担心,就像对孩子的“诅咒”一样——女儿真的患上了胃病和睡眠障碍。而当她意识到问题,开始说服自己,不再死盯孩子的吃和睡时,女儿的情况竟意外好转......《笑得出来的养育》中说:“孩子折射出的,是我们的内在心结,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积累下来的、以前并不自知的恐惧和匮乏感。”“当我们自己对未来、对前途、对不确定性、对求而不得,这些恐惧、忧虑,都还远不能从容面对时,看到那个我们需要‘负全责”的孩子,这份恐惧只会加剧,而且往往是压倒性的。”所以,怕孩子生病受伤、怕给不了孩子好的教育、怕孩子未来过不好、怕犯错、怕丢脸、怕失败、怕后悔.......这些“怕”字,才是我们家庭教育“难”的根源。而养育最最基础的任务,是我们要先去面对人生这些最深层的恐惧——去获得与这些“怕”相处的能力!“担心没用”——那什么有用?前几天有个妈妈问我,孩子回家不是第一时间写作业,而是玩,怎么办?她虽然也认为,孩子上了一天课,休息一下好像也没错;但又担心,“都说一年级要打好习惯基础,回家不先写作业,是不是不好?”父母们的害怕、焦虑,真是既真实又具体。一方面教育专家、养育大咖的理论、技巧满天飞;另一方面,我们又被一个个现实问题打脸,弄得一团迷雾。英语该怎么学?语文阅读能力怎么提升?数学差是不是笨?孩子成绩不理想,会不会影响自信?厌学/心理问题如何处理?太多运动时间会不会影响学业?没安排够课外班,会不会耽误孩子发展?该听谁的?如何甄别?时间有限,怎么执行?孩子不配合,该坚持还是该妥协?教育的每一步,都充满了问题。不是说一句,“别操心了”“担心也没用”,那么简单。这时,很多“产品”还趁虚而入,利用我们的焦虑情绪,为我们提供所谓的“解决方案”,让我们信以为,“只要照做了,孩子就可以胜出。”殊不知,新的问题还是会接踵而来。可担心没用,什么有用呢?答案就在眼前。不管是谁说的,“放学回家,一定要让孩子先写作业。”/“千万别让孩子一回家就写作业!”/“学霸都是在学校完成作业。”都顶不上,你抛开这五花八门的声音,真真切切地去观察、了解、倾听自己的孩子有用。是的,任何听起来很有道理的绝对建议,放到个体身上,都可能是错的。而孩子适合怎样的教育方式,他的状态会告诉你。我家儿子也是一回家就先玩上半小时。也有长辈苦口婆心对我说,“孩子还是要养成先做作业的习惯才好!”但我细想,这真的是不好的习惯吗?我观察儿子,他玩得那么投入,一会建军事基地,一会研究地图,一会搞“实验”,一会又滔滔不绝地跟我分享他在音频故事中听到的精彩内容......休息好了,情绪也好,晚餐后,总是很积极地就投入到学习状态,完成作业也挺高效。我何必非得把他拉出来,告诉他,“你先去写作业!”再者,我们想帮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,这个“好习惯”实质是什么?是“先学后玩”吗?是“抓住一切时间学”吗?都不是。是“积极主动”(孩子才是行动的主体),是“要事第一”(重要的事先完成),是追求真正的高效能!那比起一味地强调“抓紧学”,让孩子失去主动性,给孩子留出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,让他们在这些自发的活动中,去充分放松、获得沉浸、享受知识、亲身体验、锻炼思维.....让他们一直对生活保有热情,对学习保持热爱,有积极的情绪、充足的体能,去应对挑战,这些不才是比“赶紧写作业”更重要的事吗?现在好多孩子厌学、抑郁,连身体健康都受到威胁,但家长还在说没办法、没选择,坚持“学习第一”,不就是优先级错误,没有遵循“要事第一”的原则吗?当我们因为孩子的“问题”担心了、焦虑了,真的不妨多问问自己:这对我来说,为什么会是个问题?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是什么?父母如何与恐惧、焦虑和解?1、不为孩子负全责成为父母,你的累,你的担心焦虑,你的力不从心,是因为你不好,你能力不行吗?真不是。还有孩子身处的教育大环境,学校资源的分配不均,社会、家庭对女性(母亲)的不公平,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......即使抛开这些外在问题不说,成长,它本身就是个大难题。我们作为养育者、陪伴者,真不是一个人在答题。父母之所以那么害怕出错、失败,不堪重负,就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成绩单。而只有放下这层评判,我们才有力量和孩子站在一起,更平静地去承担那些不可控、不确定。2、看到生活的另外99帧如今各种朋友圈、短视频,很容易给人营造一种幻觉:“其他父母都很从容。”“别人家的孩子都很牛。”这时候,我们会一面忧虑,“未来孩子到底得面临多残酷的竞争?”一面自我怀疑,“为什么别人就能准备得很好,我却做不到?”殊不知,那些在某方面做到“很牛”的父母,他可能本就是专门在做这方面的内容输出。一来,他们付出的时间、精力、经济成本,本就远超普通父母;二来,他们所展示出的画面,也只是截取了生活中最精美的一帧。大家同处一片海,那未被展示的99帧,未必真风平浪静。我们不必都脑补成美好图景,徒为自己增加压力。3、向生活本身借力最后,要论“怎样才能养好一个孩子?”我想,父母除了努力学习、提升自我,争取做一个好父母外,还可以多借助生活本身的力量:让孩子参与每一件生活小事,让孩子尝试自己拿决定,让孩子为结果负责,允许孩子犯错,允许孩子遭遇不公,帮孩子面对脾气,陪孩子经历挫折,哪怕多次失败,也告诉他,没关系。鲁迅先生说:“父母亲存在的意义,不是给予孩子舒服和富裕的生活,而是当你想到父母时,内心会充满力量,会感到温暖,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。因此获得人生更多的乐趣和主动权。”做有力量的父母,请先稳住自己,再托举孩子!作者:猪妈妈,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,心理学深度爱好者,另有网名,宝藏猪妈妈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潮流
德克自曝育儿经:要用英语德语瑞典语3种语言交流
下一篇:3场冷空气接连来!浙江将迎寒冷暴击